人 工 流 產 與 子 宮 內 膜 異 位 癥 的 關 系
趙夢琳
(義馬煤業(yè)集團總醫(yī)院,河南 義馬472300)
文章編號:1099-5519(2003)10-1313-02 中圖分類號:R71 文獻標識碼:B
我院1997年5月~2000年5月,對孕12周以內要求行人工流產術的80例患者,術前術后進行B超檢查,并對陶氏腔有液性暗區(qū)者行陰道后穹窿穿刺抽液,瑞氏染色鏡檢,通過比較檢查結果,以探討二者之間的關系,現(xiàn)報道如下。
1 資料與方法
1.1 一般資料:對我院門診孕12周以內要求人流的80例進行分析,年齡20~39歲,人流史1~4次,平均為2次,產次0~3次,平均為2次。
1.2 方法:人流負壓吸引器,最大負壓550mmHg,人流時負壓控制在400mmHg左右。B超使用日制ERB-40型B超機,術前每例均行B超檢查,探測陶氏腔是否有液性暗區(qū),并記錄其范圍,術后1.5~2.5小時B超復查。
1.3 穿刺涂片染色鏡檢:對術前陶氏腔有液性暗區(qū)及術后B超探查有液性暗區(qū)共62例,均行穿刺涂片染色鏡檢,穿刺前,用0.5%活力碘消毒外陰、陰道,擦凈后穹窿積血,干棉球塞住宮口,穿刺部位消毒,用5ml注射器,8號針頭穿刺,取出物送病檢科涂片,瑞氏染色后鏡檢。
2 結果
(1)80例中,術前B超探測有液性暗區(qū)0.3~2cm 38例,術后液性暗區(qū)增加到1.0~3.8cm 18例,術前無液性暗區(qū)42例,術后出現(xiàn)0.5~2.8cm液性暗區(qū)的24例,術后復查B超,80例均無胚胎組織殘留。(2)術后穿刺62例,抽出黃色液15例,淡紅色液20例,血性液24例,未抽出3例,經涂片染色后鏡檢,發(fā)現(xiàn)蛻膜細胞14例(其中淡紅的6例,血性液8例)占22.5%,術前B超探測有液性暗區(qū)14例,穿刺抽液,經涂片染色鏡檢,均未發(fā)現(xiàn)蛻膜細胞。(3)孕周小于6周20例,4例術后出現(xiàn)和增加液性暗區(qū),孕6~ <8周20例中,有9例術后出現(xiàn)和增加液性暗區(qū),孕8~ <10周21例中,有12例術后出現(xiàn)和增加液性暗區(qū),孕10~12周19例中有15例術后出現(xiàn)和增加液性暗區(qū),說明孕周越大,液性暗區(qū)出現(xiàn)和增加率越高,經統(tǒng)計學處理,差異有顯著性(P<0.05)。(4)人流時,吸宮負壓<400mmHg,液性暗區(qū)很少出現(xiàn),21例中僅3例,當吸宮負壓增加到550mmHg,暗區(qū)的出現(xiàn)率明顯增加,24例中有19例,說明負壓越大,液性暗區(qū)的出現(xiàn)率越高,差異有顯著性(P<0.025)。
3 討論
人工流產是否會造成子宮內膜異位癥 ,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。在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病因中,經血逆流的學說為多數(shù)學者所公認,在月經期間,脫落的子宮內膜碎片可隨經血逆流,由輸卵管進入腹腔,直接種植于卵巢表面,子宮直腸凹陷或盆腔其他部位而致病。本組資料中,共穿刺62例,術前B超檢查有液性暗區(qū)14例,行術前穿刺,經涂片染色鏡檢,均未發(fā)現(xiàn)蛻膜細胞,而術前B超下有液性暗區(qū),術后液性暗區(qū)增加,及術前無液性暗區(qū),術后出現(xiàn)液性暗區(qū)者抽出血性液24例,發(fā)現(xiàn)蛻膜細胞8例(33.3%),淡紅色液20例,找到蛻膜細胞6例(30%),術后液性暗區(qū)未增加18例,抽出黃色液,未查到蛻膜細胞,從而說明上述14例蛻膜細胞是因為吸宮時,宮腔內容返流入腹腔所致。蔣因琪[1] 報道,也證實子宮內容物逆流入腹腔是子宮內膜異位癥高危因素。本組資料還表明孕周越大,吸宮時負壓越高,液性暗區(qū)出現(xiàn)率越大,宮腔內容物逆流腹腔也越高。因為孕周大,宮腔內容物越多,人流時負壓增加,當吸管窗吸住尚未與宮壁剝離的孕卵組織時,子宮壁被牽拉,宮內壓急劇增加,有時,孕周大出血多時,還用縮宮素,使宮內壓更高,當超過了輸卵管關閉壓,即可導致子宮內膜逆流入腹腔,形成血腹,劉榮周[2] 報道,人流過程中,宮腔內除吸管窗局部壓力較低外,其它均處于正壓,腹腔為負壓,二者形成壓力差,就會造成宮腔內血液沿輸卵管逆流,所以子宮內容物逆流是導致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重要原因。因此我們在人流術時,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:(1)人流術時,宮頸擴張要按序號充分擴張,不要用擴宮器反復多次深入宮腔,以免蛻膜細胞損傷出血,刺激子宮收縮,引起宮內血液及蛻膜碎屑通過輸卵管進入腹腔。(2)嚴格無菌操作,炎癥及纖維組織形成的病灶部位易發(fā)生異位癥。(3)人流術時負壓以400mmHg左右為宜,吸管進出宮頸時不要帶負壓,以免造成宮頸損傷,也可以防止子宮內外壓力突變,導致宮腔血逆流入腹腔,發(fā)生血腹,增加子宮內膜異位癥發(fā)生的機會。(4)吸宮時慎用縮宮劑,因為強烈的子宮收縮易使宮腔血液逆流,Sampson提出種植學說,子宮內膜種植可經幾個途徑:淋巴擴散,靜脈擴散,醫(yī)源性種植及經血逆流,大多數(shù)內膜異位癥還是經血逆流的結果[3]。(5)對孕周11~15周患者,宜先口服米非司酮50mg 1日2次。第3天再行鉗刮術,這樣孕囊與子宮壁易剝離,鉗吸妊娠物不必太大負壓,可減少子宮內容物逆流入腹腔機會,亦減少了子宮內膜異位癥發(fā)生機會。
參考文獻:
[1] 蔣因琪 人工流產與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[J] .實用婦產科雜志,1987,3:181.
[2] 劉榮周 人流時的宮腔壓力[J] .中華婦產科雜志,1986,21:169.
[3] Susan,Jenkins.Endomeriosis:pathogenetic impl:cations of the anatomic distribution obste[J] .Gyneeol,1986,67:335.
收稿日期:2003-03-16